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0:45:44   浏览:92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通知


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督促检查工作。部领导也多次强调督查工作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切实将工作部署和思路落到实处。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意见》(国办发〔2008〕120号)(查看),强调了督查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规范了督促检查工作。在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和2009年工作思路汇报会上,部领导对做好2009年工作布局安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作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各单位要从改进作风、增强行政执行力的高度,认真学习,把督促检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工作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办发〔2008〕120号文件,在统筹兼顾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基础上,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批办事项的落实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中央决策精神和部的统一部署,及时拟定本单位贯彻落实的工作分解方案和督促检查方案,在深化、细化的同时做好实化;收到中央领导同志批办事项后,要准确领会批示精神,迅速部署开展工作,及时跟踪督促检查,认真起草审核函报,一个月内报告工作情况。部函报中提出的下一步工作安排,承办单位要指定专人督促办理,直至落实。各单位要认真对照2009年部工作部署和安排,理清工作思路,设计工作抓手,搞好工作布局,完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各单位负责同志特别要主动做好相关的衔接和沟通,共同推进工作,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现象,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严守时限、严格把关,推进各项工作按期保质完成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各单位要对工作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如何实施对策做全面的研究梳理。充分认识现阶段抓落实、重督查、促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抓落实和抓决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搞好工作布局,在制定决策时就研究落实问题,在部署工作时就强调督促检查。各级负责同志在召开会议、印发文件、批示办理等涉及工作部署和安排的,必须同时明确任务内容、目标和完成时限,并强化限时办结要求,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和保证落实质量。情况特殊需延期办理的,及时说明原因,提出延长时限建议报主管部领导审批。各单位负责同志既要亲自督促检查,严格把关工作落实质量,处理好提高效率和确保质量的关系;又要高度重视督办反馈工作,严格把关反馈质量。督办反馈是部领导了解和掌握决策落实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部领导推进工作的参考依据,要准确、清晰、简洁。


三、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健全完善内部工作落实机制


督促检查工作是推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按期保质完成的重要抓手。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把督促检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化在日常工作中,层层落实责任,对按期落实的查成效,逾期落实的查原因,未落实的查责任,健全完善内部督查工作机制。各级领导承担监督检查责任,增强督查主体意识,亲自抓好工作任务分解和督促检查的组织工作;各督办人员承担督办催办责任,通过规范督办工作流程、建立内部督办事项数据库、加大催办力度等方式,积极主动做好督办、提示和反馈汇总工作;各承办人员承担工作落实责任,积极主动作为,按期保质做好落实和反馈工作。各级领导、督办人员、承办人员要密切沟通联系,形成高效有序运转的回路,真正建立起齐抓共管、相互联动、协调高效的工作落实机制。


四、创新方式、主动服务,不断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成效


围绕加快工作落实进度、提高工作落实成效,各单位要积极探索,改进督查工作方式方法,持续改革创新,切实真抓实干,高点站位确保工作准,超前谋划确保行动快,创新方式确保手段多,认真审核确保反馈实。做到中心工作连续督查,阶段工作跟踪督查,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形成多管齐下的督查方式。各单位督办人员要在督查中搞好调研,在调研中深化服务,在服务中开展督查,挖掘总结典型和经验,及时宣传推广;深入分析矛盾问题,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主动为各级领导调整完善决策服务,为各单位推进工作出谋划策,不断提高督促检查工作成效。

各单位要遵照部党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进作风,增强行政执行力,确保国办发〔2008〕120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共同推动督促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再上台阶,不断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获得好成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九年二月十七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200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


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200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宜府令第144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200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已经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市长 李乐成
  
  二○一○年四月一日
  
  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
  
  200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的通知》(鄂政办发〔2008〕85号)的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2009年12月31日前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审查,决定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目录见附件1),并将继续施行的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一律延长至2014年12月31日止(目录见附件2)。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做好贯彻实施等工作。
  
  附件:1市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18件)
  
  2市人民政府决定继续施行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07件)附件1:
  
  市人民政府决定
  
  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18件)
  
  (一)宜昌市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
  
  (二)宜昌市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三)宜昌市信访处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9号);
  
  (四)宜昌市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五)宜昌市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6号);
  
  (六)宜昌市社会劳动力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36号);
  
  (七)宜昌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暂行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38号);
  
  (八)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宜昌市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50号);
  
  (九)宜昌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51号);
  
  (十)宜昌市乡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59号);
  
  (十一)宜昌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4号);
  
  (十二)宜昌市磷矿资源和产品运销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93号);
  
  (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公务员未位淘汰制的通知(宜府发〔2001〕31号);
  
  (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取消的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1〕36号);
  
  (十五)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物价局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调整城区基准地价及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租金标准报告的通知(宜府发〔2002〕39号);
  
  (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宜昌开发区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3〕3号);
  
  (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宜府发〔2003〕13号);
  
  (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宜府发〔2005〕17号)。附件2:
  
  市人民政府决定
  
  继续施行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07件)
  
  一、继续施行的市人民政府令目录(101件)
  
  (一)宜昌市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二)宜昌市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9号);
  
  (三)宜昌市企业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号);
  
  (四)宜昌市全民国防教育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号);
  
  (五)宜昌市城区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管理试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六)宜昌市企业职工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
  
  (七)宜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0号);
  
  (八)宜昌市鼓励外商港澳台同胞投资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
  
  (九)宜昌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
  
  (十)宜昌市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7号);
  
  (十一)宜昌市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8号);
  
  (十二)宜昌市公路标牌设置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31号);
  
  (十三)宜昌市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
  
  (十四)宜昌市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39号);
  
  (十五)宜昌市限制养犬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40号);
  
  (十六)宜昌市减轻企业负担若干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42号);
  
  (十七)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43号);
  
  (十八)宜昌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44号);
  
  (十九)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45号);
  
  (二十)宜昌市再就业工程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46号);
  
  (二十一)宜昌市客运出租车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47号);
  
  (二十二)三峡工程坝区道路和对外专用公路交通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48号);
  
  (二十三)宜昌市旅游业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
  
  (二十四)宜昌市夷陵广场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54号);
  
  (二十五)宜昌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
  
  (二十六)宜昌市城市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56号);
  
  (二十七)宜昌市水文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57号);
  
  (二十八)宜昌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58号);
  
  (二十九)宜昌市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
  
  (三十)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宜昌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
  
  (三十一)宜昌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5号);
  
  (三十二)宜昌市地方教育发展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6号);
  
  (三十三)宜昌市社会服务联合行动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8号);
  
  (三十四)宜昌市城区建筑垃圾处置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9号);
  
  (三十五)宜昌市城区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社会统筹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70号);
  
  (三十六)宜昌市人民防空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
  
  (三十七)宜昌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2号);
  
  (三十八)宜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
  
  (三十九)宜昌市暂住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4号);
  
  (四十)宜昌市水土保持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
  
  (四十一)宜昌市东风渠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76号);
  
  (四十二)宜昌市无偿献血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7号);
  
  (四十三)宜昌市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78号);
  
  (四十四)宜昌市城市规划行政处罚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79号);
  
  (四十五)宜昌市城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0号);
  
  (四十六)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1号);
  
  (四十七)三峡工程施工区治安保卫工作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2号);
  
  (四十八)宜昌市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4号);
  
  (四十九)宜昌市城区土地储备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
  
  (五十)宜昌市城区公共消火栓建设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8号);
  
  (五十一)宜昌市邮政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90号);
  
  (五十二)宜昌市严禁违法开山采石的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91号);
  
  (五十三)宜昌市城市公共绿地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92号);
  
  (五十四)宜昌市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
  
  (五十五)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安全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96号);
  
  (五十六)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
  
  (五十七)宜昌夷陵长江大桥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
  
  (五十八)宜昌市世界和平公园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99号);
  
  (五十九)宜昌市殡葬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100号);
  
  (六十)宜昌市城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
  
  (六十一)宜昌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2号);
  
  (六十二)宜昌市城区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3号);
  
  (六十三)宜昌市城区户外广告位使用权拍卖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
  
  (六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宜昌市户外广告管理实施细则》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05号);
  
  (六十五)宜昌市城区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6号);
  
  (六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宜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
  
  (六十七)宜昌市市直及城区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
  
  (六十八)宜昌市城区住房货币化分配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六十九)宜昌市城区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置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0号);
  
  (七十)宜昌市信贷扶贫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1号);
  
  (七十一)宜昌市采矿权有偿出让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
  
  (七十二)宜昌市城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4号);
  
  (七十三)宜昌市专利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
  
  (七十四)宜昌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6号);
  
  (七十五)宜昌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117号);
  
  (七十六)宜昌市罚没财物及暂扣款物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
  
  (七十七)宜昌市旅游监察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19号);
  
  (七十八)宜昌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七十九)宜昌市城区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1号);
  
  (八十)宜昌市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规划管制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2号);
  
  (八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宜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决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
  
  (八十二)宜昌市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
  
  (八十三)宜昌市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5号);
  
  (八十四)宜昌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6号);
  
  (八十五)宜昌市残疾人优惠待遇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7号);
  
  (八十六)宜昌市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
  
  (八十七)宜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9号);
  
  (八十八)宜昌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试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
  
  (八十九)宜昌市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1号);
  
  (九十)宜昌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2号);
  
  (九十一)宜昌市城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33号);
  
  (九十二)宜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4号);
  
  (九十三)宜昌市酒类流通管理实施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
  
  (九十四)宜昌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6号);
  
  (九十五)宜昌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
  
  (九十六)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8号);
  
  (九十七)宜昌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促进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39号);
  
  (九十八)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
  
  (九十九)宜昌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141号);
  
  (一百)宜昌市渡口安全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42号);
  
  (一百零一)宜昌市城区商品房预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43号)。
  
  二、继续施行的宜府发文件目录(106件)
  
  (一)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减灾防震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1〕1号);
  
  (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改组劳动保障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宜府发〔2001〕17号);
  
  (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以工代赈管理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1〕19号);
  
  (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和基础统计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1〕22号);
  
  (五)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宜府发〔2001〕23号);
  
  (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项目年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1〕34号);
  
  (七)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社会保险费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的通告(宜府发〔2001〕35号);
  
  (八)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购买城区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进城落户政策的通知(宜府发〔2001〕46号);
  
  (九)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窃电的通告(宜府发〔2001〕57号);
  
  (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三无”人员收容遣送和医疗救护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1〕66号);
  
  (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收缴爆炸物品的通告(宜府发〔2001〕62号);
  
  (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宜府发〔2002〕9号);
  
  (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革命伤残军人和驻地部队军官随军家属优待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2〕16号);
  
  (十四)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公安局关于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宜府发〔2002〕23号);
  
  (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征缴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2〕27号);
  
  (十六)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无公害蔬菜发展保障蔬菜产品食用安全的通告(宜府发〔2002〕31号);
  
  (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2〕33号);
  
  (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设置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的通告(宜府发〔2002〕35号);
  
  (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广宜都市个体客运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公路客运市场秩序促进公路客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通知(宜府发〔2002〕36号);
  
  (二十)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峡坝区治安管理的通告(宜府发〔2002〕45号);
  
  (二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执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宜府发〔2002〕55号);
  
  (二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取消及第一批下放转移的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3〕6号),废止有关取消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保留有关下放转移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
  
  (二十三)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止工作的通告(宜府发〔2003〕15号);
  
  (二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取消及第二批下放转移的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3〕23号),废止有关取消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保留有关下放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
  
  (二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取消及第三批下放转移的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3〕32号),废止有关取消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保留有关下放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
  
  (二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本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3〕33号),废止有关本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部分,保留有关国家、省级审批事项的初审或审核的部分;
  
  (二十七)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工商局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报告的通知(宜府发〔2003〕34号);
  
  (二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宜府发〔2003〕38号);
  
  (二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3〕41号);
  
  (三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3〕42号);
  
  (三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区天然气开发利用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府发〔2003〕43号);
  
  (三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试点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3〕49号);
  
  (三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取消、第四批改变管理方式及归并的市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4〕2号);
  
  (三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宜府发〔2004〕4号);
  
  (三十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和治理工程设施安全管理的通告(宜府发〔2004〕6号);
  
  (三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和规划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4〕22号);
  
  (三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涉及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宜府发〔2004〕24号);
  
  (三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市房屋行政强制拆迁暂行规程》的通知(宜府发〔2004〕25号);
  
  (三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体育争光奖励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4〕31号);
  
  (四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协工作联系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宜府发〔2004〕33号;
  
  (四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处置管理的通告(宜府发〔2004〕34号);
  
  (四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宜府发〔2004〕39号);
  
  (四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宜昌市城区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5〕2号);
  
  (四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5〕5号);
  
  (四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的通知(宜府发〔2005〕13号);
  
  (四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理顺宜昌开发区规划管理体制的通知(宜府发〔2005〕15号);
  
  (四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5〕19号);
  
  (四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企业创名牌奖励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5〕22号);
  
  (四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区被征地附着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5〕24号);
  
  (五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磷矿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5〕25号);
  
  (五十一)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对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有关收费给予适当减免的意见(宜府发〔2005〕26号);
  
  (五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三峡库区宜昌段港口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5〕27号);
  
  (五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5〕29号);
  
  (五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行政许可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5〕32号);
  
  (五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我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意见(宜府发〔2005〕33号);
  
  (五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宜昌市企业创名牌奖励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府发〔2006〕7号);
  
  (五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6〕15号);
  
  (五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在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6〕17号);
  
  (五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通知(宜府发〔2006〕18号);
  
  (六十)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宜昌市城区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6〕19号);
  
  (六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官庄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决定(宜府发〔2006〕22号);
  
  (六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6〕28号);
  
  (六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行政效能监察实施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6〕32号);
  
  (六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长江宜昌江段采砂的通告(宜府发〔2006〕34号);
  
  (六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区除四害实施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6〕37号);
  
  (六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区出租汽车经营权继续实行有偿出让的通告(宜府发〔2006〕38号);
  
  (六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宜府发〔2007〕1号);
  
  (六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涉及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宜府发〔2007〕4号);
  
  (六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宜府发〔2007〕9号);
  
  (七十)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建立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宜府发〔2007〕12号);
  
  (七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工作规则》的通知(宜府发〔2007〕16号);
  
  (七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宜府发〔2007〕17号);
  
  (七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湖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7〕18号);
  
  (七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大通关”建设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7〕20号);
  
  (七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宜府发〔2007〕23号);
  
  (七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宜府发〔2007〕26号);
  
  (七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新开辟航班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7〕28号);
  
  (七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宜昌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单位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07〕29号);
  
  (七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宜昌市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7〕29号);
  
  (八十)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区非公有制企业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通知(宜府发〔2008〕2号);
  
  (八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宜府发〔2008〕3号);
  
  (八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8〕4号);
  
  (八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8〕5号);
  
  (八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长江胭脂坝段河道管理的通告(宜府发〔2008〕6号);
  
  (八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8〕7号);
  
  (八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宜府发〔2008〕9号);
  
  (八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人民政府议事决策规则》的通知(宜府发〔2008〕14号);
  
  (八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8〕16号);
  
  (八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8〕17号);
  
  (九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宜府发〔2008〕18号);
  
  (九十一)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城区基准地价及土地收益标准的通知(宜府发〔2008〕21号);
  
  (九十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宜府发〔2008〕22号);
  
  (九十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宜府发〔2008〕25号);
  
  (九十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宜府发〔2008〕27号);
  
  (九十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2008~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宜府发〔2008〕28号);
  
  (九十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宜府发〔2008〕31号);
  
  (九十七)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宜府发〔2008〕32号);
  
  (九十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支持城区工业项目建设若干规定》的通知(宜府发〔2008〕34号);
  
  (九十九)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09〕6号);
  
  (一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09〕14号);
  
  (一百零一)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传销违法活动的通告(宜府发〔2009〕17号);
  
  (一百零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宜府发〔2009〕19号);
  
  (一百零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宜府发〔2009〕22号);
  
  (一百零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宜府发〔2009〕23号);
  
  (一百零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宜府发〔2009〕24号);
  
  (一百零六)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土地管理问责制的通知(宜府发〔2009〕27号)。主题词:法制文件决定令


关于做好《餐饮服务许可证》启用及发放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做好《餐饮服务许可证》启用及发放工作的通知

国食药监许[2009]2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依据《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启用《餐饮服务许可证》。现就许可证的启用及发放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6月1日起,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申请新发、变更、延续、补发许可证的,各级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经营者在2009年6月1日前已经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该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有效期届满,按有关规定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正在抓紧制定《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及其相关配套规定,在该办法出台之前,请各级餐饮服务监管部门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及卫生部关于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实施餐饮服务许可工作。

  三、餐饮服务许可按餐饮服务经营者的业态和规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方式如下:
  (一)餐馆(含酒家、酒楼、酒店、饭庄等):是指以饭菜(包括中餐、西餐、日餐、韩餐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包括火锅店、烧烤店等。
  1.特大型餐馆:是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3000㎡以上(不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1000座以上(不含1000座)的餐馆。
  2.大型餐馆:是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500~3000㎡(不含500㎡,含30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1000座(不含250座,含1000座)的餐馆。
  3.中型餐馆:是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500㎡(不含150㎡,含50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250座(不含75座,含250座)的餐馆。
  4.小型餐馆:是指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以下(含150㎡),或者就餐座位数在75人以下(含75座)以下的餐馆。
  如面积与就餐座位数分属两类的,餐馆类别以其中规模较大者计。
  (二)快餐店:是指以集中加工配送、当场分餐食用并快速提供就餐服务为主要加工供应形式的单位。
  (三)小吃店:是指以点心、小吃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单位。
  (四)饮品店:是指以供应酒类、咖啡、茶水或者饮料为主的单位。
  (五)食堂:是指设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地等地点(场所),供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单位。

  四、《餐饮服务许可证》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业主)、类别、许可证号、发证机关(加盖公章)、发证日期、有效期限及备注等内容。《餐饮服务许可证》式样有关问题的说明和填写指南见附件1、2。

  五、各级餐饮服务监管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和本省(区、市)餐饮服务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本辖区餐饮服务许可工作,严格按本通知要求的式样、内容印制和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做到餐饮服务许可工作有序开展、依法公正。

  六、食品摊贩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1.《餐饮服务许可证》式样有关问题的说明(略)
     2.《餐饮服务许可证》填写指南(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