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9:44:36   浏览:91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揭阳市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政府


揭阳市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阶段性基本居住需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0]65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配租、准入、退出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根据城市规划批准投资建设或筹集,限定住房面积和条件,以低于市场水平的租赁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制订、任务下达、监督检查等工作。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公共租赁住房具体政策制订、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本市公共租赁住房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县 (市)公共租赁住房协调、督促等相关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

市房管局负责揭阳市区公共租赁住房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和后续管理工作,县(市)住房保障工作部门负责辖区内公共租赁住房计划实施和后续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发改、国土、规划、民政、财政、监察、物价、国税、地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行、银监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相关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配合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相关工作。  

第五条 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当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数量和房源需求状况,在住房保障规划中明确规划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并编制公共租赁住房年度计划,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纳入市人民政府对县(市)住房保障年度责任制考核。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情况,并定期开展督查和考核。



第二章 资金和房源筹集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中央和省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

(二)市、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三)在土地出让净收益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中统筹部分资金;

(四)通过投融资方式和公积金贷款筹集的资金;

(五)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和配套设施出租出售收入;

(六)发行企业专项债券;

(七)社会捐赠;

(八)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筹集资金使用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中长期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探索运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渠道。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纳入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缴入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偿还公共租赁住房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和投资补助。

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应优先用于归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和管理支出。

第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方式,主要包括:
一)政府筹集

1、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投资建设和收购;

2、按5%比例在商品住房开发以及“三旧”改造中的商品房项目中配套建设;

3、在拆迁安置房项目和其他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

4、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现有存量公房、直管公房改造成公共租赁住房;

5、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按照有关规定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6、政府在市场上租赁的住房。

(二)产业基地配套

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符合规划要求,按照生产区与居住区分离原则,集中配套建设以集体宿舍形式为主的公共租赁住房。

(三)社会筹集

1、企业、村集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符合用地规划前提下,利用受让土地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2、社会捐赠。

第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应充分考虑承租对象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基本需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节能、省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供应计划和住房保障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在申报年度用地供应指标时单独列出,予以优先保障。

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其他资金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通过有偿使用方式供应。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只能租赁,不得出售。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中的配套设施建设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参照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发建设和租赁经营所涉及的其他税费优惠政策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县(市、区)政府可以通过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经营,也可以在明确政策、合同约定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由社会企业参与建设管理。

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或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应当在每宗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配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总建筑面积、单套建筑面积、套数、套型比例、建设及装修标准、建成后移交、回购或出租所涉及的租赁管理、租金标准等事项,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

第十五条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包括集体宿舍和成套住宅,成套住宅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以30~60平方米为主),户型包括单间、一室户和两室户。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应满足宿舍建筑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非新建方式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要坚持适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原则。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根据承租对象的居住和生活需要,同步建设相应配套设施、生活服务用房和管理用房,并实施物业管理。

第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按照“经济、环保”原则进行简易装修,配置必要的生活设施。

第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工程项目的验收和保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行“谁投资、谁所有”原则,并在房地产登记簿和权属证书上载明公共租赁住房性质;属于共有的,应当注明共有份额。在公共租赁住房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投资者权益可以依法转让。



第三章 申请和审核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家庭(或个人,下同)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申请人已取得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

2、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在当地无房(含无自有房产、租住公房和工作单位安排的临时住房,下同)或所拥有的自有住房、承租公有住房的建筑面积低于户36平方米或人均12平方米的家庭。

4、申请时没有享受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二)新就业职工。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经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招聘录用、办理正式手续,且参加工作不满5年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2、个人年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已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

4、申请前6个月连续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

5、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当地无房,且申请人及其配偶的直系亲属在当地无住房资助能力;

6、申请时没有享受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三)外来务工人员。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根据揭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相关规定达到一定分数线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具体分数线由各县(市、区)政府确定。

2、个人年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申请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在当地无房;

4、申请时没有享受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线标准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提出。其他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申请人向工作单位所在地社区居委提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程序参照当地其他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办法执行。



第四章 配 租



第二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由业主单位或政府指定的运营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实行统一配租,由各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出租。

第二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按照申请对象分类配租,配租方案由各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制订并公布。

根据配租方案,由各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评分、抽签或摇号等公开方式,确定承租对象,并按规定办理入住手续。

第二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与申请人的保障面积相对应,一人和二人户以单间或一室户型为主,三人及三人以上户以二室户型为主。

第二十四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租赁价格水平等因素,并根据保障对象的承受能力,按同区域同类住房市场租金60~80%的比例分类确定。具体由各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确定,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符合配租条件的有房家庭租赁公共租赁住房,享受租金优惠的承租面积应扣除自有房屋(含承租公有住房)的面积。

第二十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实行合同管理,租赁合同应当明确房屋坐落、面积、结构、居住人数、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保证金额度及相关规定,租金标准及支付方式,租赁期限,房屋维修责任,停止租赁的情形及退出机制,违约责任等内容。承租人应根据合同约定,按时支付租金及水、电、气、物业管理等相关费用。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不超过5年,租赁合同期满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3个月前重新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第五章 后续管理



第二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家庭的户籍、人口、收入、资产、住房、工作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时,应当及时向运营管理机构报告并退出。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已经享受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家庭所申报的家庭户籍、人口、收入、资产、住房、工作等变动情况进行年审。经年审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和承租规定的,必须退出。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社会公共租赁住房投资主体和运营管理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并实施考核,严格对社会投资主体的股份转让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转让行为的审批管理和监管,以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有序运营服务。

第二十九条 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所在单位应积极协同当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和运营管理机构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承租人工作单位发生变动的,所在单位应及时告知运营管理机构。

第三十条 建设全市一体化的住房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统一纳入市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房源、租赁、监督管理制度,人口、户籍、计生服务的综合协作管理制度。县(市、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当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公共租赁住房供求信息,保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与高效;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档案管理制度,根据申请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住房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信用记录平台,加强租赁管理。

第三十一条 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公安、计生、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等应会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共同加强对公共租赁住房居住群体的人口、治安、计生等服务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取消其租赁资格:

(一)虚报、隐瞒户籍、家庭人口、收入、资产、住房、工作等情况或者伪造有关证明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二)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

(三)根据租赁合同的约定或法律规定应当收回公共租赁住房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由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承租人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租金补交房租,并对其不良信用情况予以记录存档,5年内不得申请住房保障。如当事人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以提请所在单位进行纪律处分或行政监察机关依纪依规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承租人应退出公共租赁住房但暂时无法退出的,经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批准可给予3~6个月的过渡期,按同区域同类住房的市场标准收取租金,过渡期从解除租赁合同之日起计算。

承租人在过渡期满后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合同约定的高于同区域同类住房租赁市场价格标准计收其超期居住的租金,并对其不良信用予以记录存档。承租人在超期居住期间及超期居住退房后5年内不得申请住房保障。如当事人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市、县(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以提请所在单位进行纪律处分或行政监察机关依纪依规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承租人拒不退出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或业主单位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搬迁。对承租人拖欠租金和其他费用的,可以通报其所在单位,从其工资收入中直接划扣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三十四条 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依法依纪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审核、租赁、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行政监察机关依纪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符合用地规划前提下,参照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人才公寓,解决本企业或周边企业的引进人才等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

第三十八条 县(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实施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

第三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二О一六年一月三十日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办理6个月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批复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办理6个月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批复
国家外汇管理局
汇发(1999)83号



中国银行:
你行《关于办理6个月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请示》(中银资〔1998〕69号)收悉,根据国务院批复银发〔1998〕327号文《关于将中国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期限延长至6个月的请示》的有关精神,现批复如下:
一、自1999年4月1日起,你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最长期限由4个月增加至6个月,同时可适当开展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宣传。
二、自1999年4月1日起,停止办理资本项下(包括国内外汇贷款)的远期结售汇业务,但1999年4月1日之前签订的资本项下远期结售汇合约可继续执行,到期后不得展期。
三、你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远期定价方式,尽量避免远期汇率贴水对即期市场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辖内分支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减少企业违约行为。
你行应在每年7月底和1月底之前对远期结售汇业务进行上半年度和全年度总结,并向我局报告。



1999年3月17日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锦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锦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锦政发[2004]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有关单位:
  《锦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已经2004年6月29日锦州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二○○四年七月一日

锦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锦州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责任政府,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法治政府。
  第三条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工作严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市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和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行使职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切实贯彻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口径,自觉维护政府权威,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章组成人员及其职责
  第五条市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委(办)主任。
  第六条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协助市长工作。
  第七条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例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八条常务副市长协助市长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市长在外学习、考察及出国访问等期间,由常务副市长主持市政府工作,并受市长委托主持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对分管工作负有全面领导责任。
  第九条秘书长协助市长安排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市政府决定事项和市长交办事项;副秘书长按分工协助副市长联系、协调有关工作。
  第十条市政府各部门的局长、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市政府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
  市审计局在市长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章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第十一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第十二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重要资源 配置和社会分配调节、重大建设项目等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并经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提议报请市委常委会审定。社会管理事务和政府规章、大型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三条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应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工商联、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应事先征询市人大、市政协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公示、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市政府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经过充分研究论证,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充分沟通协商;涉及各县(市)区的,应事先征求意见。
  第十五条市政府各部门、县以下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并加强督促检查及考核。
  第四章依法行政要求
  第十六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政权,不断提高依法行 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七条市政府应加强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清理工作,确保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第十八条市政府应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确需保留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要精简程序,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涉及几个部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应由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和审批申请并告知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第十九条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涉及2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决定和命令,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报市政府备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第二十条提请市政府讨论的地方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所涉及的解释 工作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第二十一条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加强执法机关的执法协调,逐步推进综合执法工作。
  第五章工作安排布局
  第二十二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年度工作安排布局,并根据全市形势和工作任务的变化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三条市政府提出的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确定需要讨论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和制发的公文等事项,形成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下发执行。
  第二十四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布局,并在年中和年末向市政府报告执行情况。市政府办公厅适时进行通报。
  第六章行政监督
  第二十五条加强对各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十六条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二十八条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对市政府及其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九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政府领导及其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
  第三十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群众反映的工作中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市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发布政务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第七章会议制度
  第三十一条市政府实行市政府党组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工作会议、市长办公例会、市长办公会议制度。
  第三十二条市政府党组会议由市政府党组成员组成,由党组书记或党组书记委托党组副书记主持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委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指示,讨论研究贯彻实施意见;
  (二)推荐、提名、奖惩政府系统县级领导干部;
  (三)开展党内民主生活;
  (四)需要由市政府党组研究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市政府党组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每季度初,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非中共党员副市长列席会议。
  第三十三条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市政府工作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委(办)主任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决定和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二)讨论经济形势和市政府工作的重大事项;
  (三)讨论其他需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工作会议讨论的事项。
  市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2次,市政府工作会议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部门及中省直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列席会议的部门名单,由市政府秘书长审核后报市长审定。
  第三十四条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例会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和决定,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
  (二)讨论决定上报省政府的重要事项;
  (三)讨论需要报告市委的重大事项;
  (四)讨论通过提请市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审议的重要报告、方案;
  (五)研究部署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六)讨论决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财政预算、决算等事项;
  (七)讨论通过由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重要行政措施;
  (八)分析经济形势,讨论研究市政府全面工作;
  (九)讨论决定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请示市政府的重要事项;
  (十)讨论决定县(市)区行政区划和建制的调整,大专院校(含成人高校)的成立、调整、撤销,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保税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调整,以及审定市本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十一)讨论市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市政府非常设机构的成立、调整、撤销;
  (十二)讨论决定以市政府名义授予集体、个人荣誉称号和表彰决定;
  (十三)通报和讨论决定市政府其他重要工作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例会原则上每月至少各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月初或月底,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市政府副秘书长及市政府办公厅领导班子成员列席会议,根据需要,请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列席会议的部门,由市政府秘书长审定。
  第三十五条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根据工作需要主持召开,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市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安排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会议议定的事项,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遵照执行。
  第三十六条市政府党组会议议题由市政府党组书记确定。市政府全体会议议题由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确定。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和市长办公例会议题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提出,市政府办公厅收集、汇总,经秘书长审核,报送市长或常务副市长审定。特殊情况,由市长直接决定会议议题。
  市政府党组会议、全体会议、工作会议、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例会的会务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例会的议题确定后,由提出议题的部门准备文字汇报材料,并与涉及议题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取得一致意见,呈报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署意见后方可上会,同时,要将文字汇报材料提前7天报送市政府办公厅,否则,会议不予安排。
  市长办公会议议题由主持召开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确定,其会务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
  第三十七条市政府党组会议、全体会议、工作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例会、市长办公会议均作会议记录。市政府党组会议的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起草,报送秘书长审核,提请党组书记或副书记签发。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例会的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起草,报送秘书长签发,或由秘书长提请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签发。市长办公会议的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厅或承办部门负责起草,报送主持召开会议的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或副秘书长签发。会议纪要应在会议结束后7日内起草、下发完毕,确保会议精神及时得到贯彻落实。
  会议讨论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一般须经主持召开会议的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审定。
  第三十八条市政府党组会议、全体会议、工作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例会、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并按要求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落实情况。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督促检查。
  第三十九条市政府组成人员应准时参加市政府全体会议和需要参加的市政府其他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的,须事前向召集会议的市政府领导请假。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议纪律,一般不得带随员参加,有关部门要做好会场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四十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各部门建议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除特殊紧急情况外,须提前15天向市政府请示,经秘书长初审后,报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审定,由市政府办公厅提出安排意见,并反馈给市政府领导。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承接全省性会议,应提前1个月向市政府请示,由秘书长或分管副市长初审,最后经常务副市长或市长审定。会务工作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指定市政府办公厅或有关部门负责。
  第四十一条市政府召开的各类会议和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的文字材料,会议承办部门要在会议结束1周内整理立卷,送交市政府办公厅存档。
第八章公文审批
  第四十二条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有关单位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应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一律送交市政府办公厅按规定程序办理。除特殊紧急情况外,不得将需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个人,不得越级行文。
  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有关单位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均应由本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并注明签发人。
  第四十三条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请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公文,属市政府权限的,按程序报市政府审批。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报市政府。属市政府部门职权的,应按部门职权范围直接报送有关主管部门解决。有关主管部门要主动与主办部门积极协商解决意见。
  第四十四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对市政府交办文件,一般要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并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办公厅报送办理结果;需要延长办理时间的,承办部门应说明原因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十五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呈报市政府的审批文件,由市政府办公厅按规定程序及时呈送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审批。一般工作事项应在7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特殊事项随时办理。市政府领导外出执行公务期间,办理时间可自然顺延。办理完毕后,由市政府办公厅通知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第四十六条市政府各部门拟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凡涉及其他部门或者县(市)区的问题,主办部门应事先与有关部门或者县(市)区会签,并将会签意见及其采纳情况说明报送市政府办公厅。有关部门一般应在收到会签文件5个工作日内或按要求时限提出本部门意见。
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属于部门职权范围的事务,应由部门自行发文;属于几个部门的事务,应由有关部门联合发文。
  第四十七条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厅按照市政府领导分工呈报,涉及重大事项的公文,由常务副市长审阅后报市长审批。市政府领导按分工和权限审批公文。
  第四十八条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向省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人员任免,由市长审签或由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审签。向市人大报告某一方面的工作,由分管副市长审定。
  市政府报送市委的文件,属某方面工作的经分管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副市长签发,涉及全局性工作的,由市长签发。
  第四十九条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及有关副市长审阅后,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签发。
  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涉及市政府工作的,由秘书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工作的,须经有关副市长签署意见;重要的,由常务副市长或市长审定。
  第五十条以市政府名义发送省有关部门的公函,一般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的工作,应经有关副市长审核;重要事项,由市长签发。
  第五十一条凡需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需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行文的各类议题,须事先经市政府办公厅审核,按公文送审程序列入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
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文件,由市长或会议指定的领导签发。
  第五十二条市委、市政府联合行文。经市政府办公厅审核后,送分管副市长签署意见,并报市长审定后转市委发文。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行文。按照市委、市政府联合行文程序,由市政府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市长审签。
  第五十三条市政府各部门起草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要以正式文件形式连同有关材料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后,报送分管副市长审定同意或经分管副市长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审议。市政府法制办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修改后报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复核后报请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签发。
  第五十四条市政府领导和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审批公文,应签署明确意见、姓名和日期。
  第五十五条市政府专用批件的送审和签发,按有关规定程序和分工执行。有关部门每季度须将已制发的市政府专用批件报市政府备案。
  第五十六条市政府文件宜于公布的,一律在《锦州市人民政府信息网》上刊登;经市政府秘书长同意,可以向社会公布。以市政府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一律在《锦州市人民政府信息网》和《锦州日报》上公布。
  第五十七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加快网络化办公进程,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公文办理效率。
  第九章作风纪律
  第五十八条市政府领导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以及全市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市政府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学习经济、社会、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
  第五十九条市政府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减少陪同和随行人员,简化接待,轻车简从;各地负责人不要到辖区分界处迎送,不要陪餐;不吃请,不收礼。市政府部门负责人也应按此原则执行。
  第六十条市政府领导不为各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六十一条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安排,按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二条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规定,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搞特权、谋私利。
  第六十三条市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按组织程序向市政府提出,在市政府没有重新作出决定之前,对外不得发表与市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代表市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或者发表未经市政府研究的重大或敏感问题的意见,须事先经市政府同意。
  第六十四条副市长、秘书长离锦出访、出差,应事先报告市长或常务副市长,并由市政府办公厅通报市政府其他领导。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离锦出访、出差,应事先报告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或秘书长。
  第六十五条市政府及其各部门要实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规范服务、清正廉洁、从严治政的新风。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部门(单位)及个人的送礼和宴请;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十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受省工作部门和市政府双重领导的机构,比照市政府工作部门执行本规则。
  第六十七条市政府办公厅可依据本规则,制定和修订有关规则和实施办法。
  第六十八条本规则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